有声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富兰克林自传在线阅读 - 第五章 创立图书馆

第五章 创立图书馆

        收到以上两封来信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但由于事务缠身,一直无法按照信中要求动起笔来。假如我现在身在费城家中的话,写作会更方便一些,因为家中有许多笔记可以帮我回忆,确定事件发生的日期。不过我如今归期未满,而目前又有空闲,只好尽力回忆,把能记起来的事全部写下。如果我有生之年还能活着回家乡,到时再加以更正和修改。

        因为手头没有之前写好的上半部稿子,所以记不得我是否详细地阐述过创立费城公共图书馆的事了。图书馆开始创立时规模很小,如今已经发展壮大了。我记得已经讲到接近创办图书馆的时候了(一七三零年),因此我在这里要从创办图书馆写起,如果今后发现这部分已经写过,大可以将其删去。

        当我独闯费城的时候,波士顿以南的殖民地还找不出一家像样的书店。纽约和费城的印刷商兼做文具商,但他们只卖纸张、历书、民歌和一些普通的教科书。因此,喜欢读书的人不得不从英国订阅图书。后来我们“君托社”不在酒馆里聚会了,而是租了一间房子用来举办俱乐部的定期活动。俱乐部的每位成员都有一些书,于是我便提议,将这些书都拿出来放在俱乐部的房间里,这样不仅方便讨论问题,而且大家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借回家中阅读,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利。于是,事情就这样定了。曾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对这个提议非常满意。

        在尝到借书读的甜头后,我立即建议成立一个公共订阅图书馆,以使更多的人从中获益。我起草了一份执行计划和章程,然后由熟悉业务的律师查尔斯·布洛克顿先生将我草拟的东西书写成一份订阅合同。合同规定:每个订阅的顾客要为购买图书预先付上一笔费用,以后每年再定期付一些费用以添置新书。那时,费城热爱读书的人很少,人们又都贫寒,因此,我们费尽心机也只征来五十个订阅者,大多是年轻的商人。他们表示愿意每人先支付四十先令,以后每年每人再支付十先令。我们就靠这点儿微薄的定金起家,进口了一批书籍放在图书馆中。

        图书馆每星期开放一天,为订阅的客户办理借阅手续,按照订阅合同,逾期不还书的人将被罚以双倍的借阅费。这种图书馆十分有价值并且受人喜欢,很快,其他城市和州便开始纷纷效仿。后来靠着不断的捐赠,我们图书馆的事业壮大了不少。我们甚至引领了一种时尚,在费城,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成了一种时髦,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可以取代读书的乐趣,因此人们更加愿意与书为伍。几年后,有外国人通过观察了解到,这里的人们与其他国家同阶层的人们相比,更有智慧和修养。

        我们签署了布洛克顿为我们起草的合同,这个合同的有效期为五十年,甚至对我们的后代都具有约束力。于是,布洛克顿律师对我们说:“你们现在虽然都还是青年人,但你们当中恐怕没有人能活到合同期满的日子。”事实上,我们当中有人现在仍然活着。不过,几年后这个合同就失效了,因为政府的一纸公文将图书馆变为了一个合法的社会团体。

        当我在努力地为公共图书馆征集订户时,遇到了种种反对和阻力,这让我想到,单纯将自己标榜为一个公益计划的倡导者是不对的,因为这会让别人误以为你在借此机会沽名钓誉,可问题是你又十分需要这些人帮你完成计划。于是,我便尽量低调,宣称这只是我们几个朋友的计划,而我也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才去四处走访寻找那些同样爱好读书的人参加。这样一来,事情果然很顺利。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也采用这个办法,屡试不爽。鉴于此,我便将这个方法推荐给诸位,即牺牲眼前一点点的虚荣,日后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当一个荣誉暂时还不能确定属于谁的时候,往往那些贪慕虚荣的人马上就会宣称属于他们,这个时候,嫉妒之心便会站出来帮你主持公道,它会拔下冒功者的羽毛,并将其奉还给真正的主人。

        这个图书馆为我提供了学习之便,每天我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来这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在教育上的缺失,也弥补了父亲想要让我深造而没有做到的遗憾之情。阅读是我允许自己的唯一娱乐项目,我从不下酒馆,从不涉足赌场或其他娱乐场所,我在经营上依然勤勉不怠,这是我应该做的。当年筹办印刷店欠下了债务,而孩子们也慢慢长大要接受教育了,我还要跟两个同行竞争,因为他们在我之前已经在费城打下了一片天地。还好我的境况日渐好转,但我依然保持着原来节俭的作风。当我还是个孩子时,父亲就一遍遍地引用一句所罗门的名言:“假如一个人勤勉敬业,他将在国王面前站立,而从不与小人为伍。”这句格言始终鼓舞着我,因此,我把勤奋当作取得财富和荣誉的手段。虽然我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站在国王面前,但这种事竟真的发生了。我曾站在五位君王面前,甚至很荣幸地跟丹麦国王同桌用餐。

        英国有句格言:“若想家庭兴旺,诸事要问妻子。”我很幸运,找到一位像我一样克勤克俭的妻子。在经营上,她十分乐意帮助我,帮我折叠装订小册子,照料店铺,为造纸匠收购破布,等等。我们不需要雇用仆人,我家一日三餐平淡而简单,所用的家具也是最便宜的。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早餐只有面包和牛奶(没有茶),餐具也是只有两便士的土陶制碗和锡制的调羹。但奢侈之风还是在潜移默化地侵入我的家庭,即使我们都是有原则的人。一天早晨,当我用餐时,发现桌上多了一只瓷碗,碗里竟然放着一只银勺。我妻子没有告诉我这原是专门为我买的,一共花去了二十三先令这么一笔不小的款子。她没有解释也没有道歉,她只是认为没有谁能像她丈夫一样,配得上这样的银勺和瓷碗。这是我家餐桌上第一次出现银器和瓷器,日后随着岁月的流转,财富的增多,这些银、瓷的物件也越来越多,价值已经达到几百镑了。

        在宗教信仰方面,我从小接受的就是长老会的教育,虽然长老会的一些教育,如上帝永恒的意志,上帝的拣选和惩罚等,在我看来晦涩难懂,而且有一些还值得怀疑。因此,我很早就不参加长老会的礼拜了,于是星期天便成了我的学习日。我也信守一些宗教原则,比如从不怀疑上帝的存在;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统治世界;上帝喜欢那些为善者;灵魂不死不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不报来世必报。我认为这些东西在任何教派都是最核心的,而我也确实在各个教派中发现了这些教义,所以我尊重各种教派,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区别,是因为我发现这些教派都或多或少地掺杂了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但不能改善、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还会造成人们之间的分裂和敌对。但我还是尊重一切教派,因为即使是最差的教派,也含有一些好的教义。我对宗教信仰的态度让我在跟别人的谈话中避免了因信仰不同而产生的不良印象。由于本州的人口正在不断地增加,对礼拜场所的需求也就增多了,于是有人提议以自愿捐款的方式来修建教堂。无论哪个教派募捐修教堂,我都愿意助一臂之力,从不拒绝。

        尽管我很少参加礼拜,但我还是认为自己有义务做礼拜,因为这种东西主持得当的话是有用的。我定期捐款给费城唯一一个长老会牧师和教会活动。因此,长老会牧师便常常以朋友的身份看望我,劝我参加礼拜,我偶尔也被他说服去做礼拜,坚持得最好的时候连续去了五个星期。如果他确实是个虔诚而热忱的传教士,我大概还会继续做礼拜,尽管星期天我还要学习。但他所讲的全是宗教方面的争论,或是长老会教派的教义多么独特,这让我感到枯燥乏味,毫无收益,他甚至连一条道德原则都不宣扬,仅有的目的似乎只是让人们成为长老会的教友,而不是劝人与人为善。

        最后,他把腓力比人书第四章中的一节作为布道题目:“最后,弟兄们,凡是真实的、忠诚的、正义的、纯洁的、可爱的或有美誉的,只要存在道德或任何可赞扬的东西,你们都要思考。”我想,既然用这样的话题布道,那么总要宣讲一些道德问题了,但他把这段圣徒的名言仅仅局限在以下五点上:1遵守安息日;2勤读《圣经》;3按时做礼拜;4参加圣餐;5尊敬牧师。这些或许是对的,但并不是我所期望从《圣经》中得到的东西。从此,我对这种礼拜活动备感失望和厌倦,再也不去参加布道了。几年前(一七二八年),我自己编写了一套礼拜仪式或祈祷方式,我给它定名为《信仰和宗教条例》,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做礼拜,再也不参加公共礼拜活动了。我的所作所为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我不想对此再予以过多解释,是非自有公论,我的目的只是叙述事实,而不是自我辩解。

        影响一生的伟大计划

        大约在这个时期,我设想了一个大胆,但执行起来十分艰巨的计划,以便让我的道德趋于完美。我希望我的一生,不论何时都不要再犯错。我要克服所有的缺点,不管天生的癖好,还是后天的习惯,或交友不慎所引发的陋习。因为我知道,或者我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么,我就应该只做正确的事而不犯错。然而,不久之后我便发现要想完成这一计划,比我想象中困难得多。每当我全身心地避免一个错误时,另一个错误便会出人意料地冒出来。习惯总是乘人不备,偏好往往胜过理智。后来,我得出结论,完美的道德对人有利,这仅仅是空洞的理论,并不足以防止我们去犯错。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坏习惯,培养并确立好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行为正确,而且始终如一地正确。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设想了以下这个方法:

        我在阅读中发现,关于道德品行的论述,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道德品质所阐述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道德的分类也不相同。打个比方:关于“节制”这一道德品质,有的人把它限定在饮食方面,另一些人则把它的定义延伸得很广,包含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调节,诸如快乐、欲望、癖好、肉体或精神方面的渴望,甚至还有我们的贪婪和野心。因此,为了明确起见,我宁可多列举一些道德名目,在每一项底下少列一些含义,而不是少列一些道德名目而多添加含义。这样,我一共列出了十三个道德项目,我认为这些是我当时所希望,而且必须要做到的。每一个项目后面附有一条简单的格言,这样就充分说明了我对每一项道德品质的理解。

        这些道德项目及其含义如下。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二、缄默。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闲扯。

        三、秩序。每样东西的放置要井然有序;每一项事务都要安排好时间。

        四、决心。当做必做;做了就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五、节俭。花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切勿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时刻做有用的事,力戒无益的行动。七、真诚。不欺骗他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八、公正。不做损害别人的事,要做对人有益的事,这是你应尽的义务。

        九、中庸。不走极端;当别人冒犯你时,要善于容忍。十、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定。勿因小事或寻常之事或不可避免之事而惊慌失措。十二、贞节。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少行房事,切勿纵欲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宁和名誉。十三、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我的目的是将这些美德培养成习惯,我认为最好不要全面尝试所有的道德项目,而是在一段时期里只专注于其中一个进行修炼,当这一项道德养成习惯后,再对另一项美德加以培养。照这样下去,直到将十三个道德项目全部实践完毕为止。率先养成的美德必然能对后面美德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于是我将这十三项美德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了排列。

        首先是“节制”,它能使人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保持警醒的头脑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它能让我抗拒旧习的吸引和诱惑。这一美德养成后,“缄默”就容易做到了。我的愿望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所以我认为在与人交流中,与其用嘴说不如用耳朵来听,这样就可以改正我那喋喋不休、插科打诨的坏习惯,而这坏习惯只能使我与无聊之人为伍。这就是我为什么把“缄默”列在第二位的原因。这一项又跟下面一项“秩序”,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执行计划和学习;养成“决心”这一美德后,就能让我更为坚定地培养其他各项美德了。“节俭”和“勤勉”能让我摆脱债务,获得财富和自立,也让我更容易实践“真诚”和“公正”,等等。按照毕达哥拉斯在《黄金诗篇》里所提出的建议,每天要对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行一番自我审察,于是我又设计了下面的方法。

        我做了一个小本子,将每一个道德项目分配到一页上,然后将每页用红墨水分隔成七栏,代表一星期中的七天,上面则标注星期几。再画上十三道横线,每一行写上每一个道德项目的名称。

        这样,在横竖线形成的空格内,检查这一天道德实践的情况,如果有所过失就标上一个小黑点。

        表格式样

        节制

        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日一二三四五六节制

        缄默

        秩序

        决心

        节俭

        勤勉

        真诚

        公正

        中庸

        清洁

        镇定

        贞节

        谦虚

        我决定每个星期都要轮番检查道德项目的实施情况。第一周,检查“节制”,在这期间,应当竭力避免任何微小的过失,其他美德项目则照常进行,只是每天晚上给所犯的过失做上标记即可。如果在第一周内,标明“节制”的那一行没有污点,就说明这个道德已经得到了提升,也就是说无节制的恶习得到了削弱。然后我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项,到了第二周周末,保证前两行都没有污点。以此类推,一直进行到最后一项,需要十三个星期,这可以作为一个周期,一年可以循环四个周期。就像园丁,不可能把院子里的草一次性全部清除,这是任何人都力所不能及的,因此,不如一次清除一个花坛的杂草,等清理完这个再去清理下一个。我希望自己能像园丁一样,满心欢喜地看到自己在道德上的进步,清除每一个污点,经过十三个星期的日日检查,经过几个循环,直到最后看到的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小本子,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啊!

        我从艾迪生所写的《卡托》里摘录了几行诗作为小册子的格言:

        我要坚持到底,若上帝的权威高高在上(大自然的呼声证明了它的存在),他定然喜欢这些德行,为上帝所喜爱的人必受祝福。

        另外,我又引用了一段西塞罗的话作为题记:

        啊!哲学!你是人生的指南!啊!哲学!你是美德的寻求者,罪恶的驱除者。按照你的指导去生活一天,定会逢凶化吉。

        我还引用了一段所罗门关于智慧和美德的箴言:

        她的右手握着长长的岁月,她的左手握着财富和荣耀,她引导的是幸福快乐之路,她指出的方向是和平。

        我认定上帝是智慧的源泉,因此想要获得智慧必须祈求上帝的帮助,为此,我写了以下一段祷文,将它放在自我审察的表格前,以供每日诵读:

        噢,全能的上帝!慷慨的慈父!仁慈的牧羊人!请增加我的智慧,使我看清真正的利益。加强我的意志,使我能够执行智慧的命令。接受我对您其他子民的善良之心吧,以此作为我对上帝您不断赐福的唯一的报答。

        有时我还引用托马逊的一首诗作为短小的祷文:

        光明生命之父,至上全能之神!

        啊!告诉我什么是善,亲自教导我吧!让我摆脱愚蠢、虚荣和邪恶,脱离一切下贱的追逐;求神使我的灵魂充满知识,心神安宁,道德纯洁,给我神圣的、真实的、永无止境的祝福吧!

        “秩序”这一项要求我做每件日常事务时都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因此,我的小本子里有一页记载了我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作息时间。

        5点起床,盥洗,祈祷全能至善的上帝!

        6点计划一天的工作,确定当日应注意哪

        早晨:今天7点一项;检查当前的学习;早餐。

        我要做些什8点

        么好事?9点工作。

        10点

        11点

        中午12点阅读,查账,午餐。

        1点

        2点

        下午3点工作。

        4点

        5点

        晚上:今天6点

        7点物归原处,晚餐,音乐或文娱活动,我做了些什

        8点或闲谈;检查当天的行为。

        么好事?

        9点

        10点

        11点

        12点

        夜间1点睡眠。

        2点

        3点

        4点

        为了反省起见,我开始执行这一计划,除了偶尔有几次中断之外,大多数时间都坚持了下来。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我的过失比我想象中要多得多,但值得高兴的是,它们通过我的努力正逐渐减少。每当下一轮周期到来前,我都要擦掉记在小本子上的那些旧的毛病标记,以便今后记入新的记号。结果,反复地涂擦让我的小本子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我总不能一个劲儿地更换本子,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将表格和箴言的用纸换成纪念册用的那种有光泽且厚实的纸,然后用红墨水在上面画上横竖线,再用黑铅笔在表格中标注我的毛病。这种标记用湿海绵很容易擦掉,这样纸张就能反复用很久了。渐渐地,我差不多要一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再后来要几年才完成一个循环。最后,我常年在外奔波,因公务出国或其他杂事而耽搁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干脆放弃了这一计划,但这个小本子还是常伴我左右。

        要说最难实践的一个道德项目,那就是“秩序”了。但我发现,这对于一个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人来说十分可行。比如说一个计时印刷工,因为老板总要同外界接触,随时要准备接生意,不可能总是监督他。对于他来说,“秩序”就是将杂物、纸张用过之后,放在其原本该放的地方,其实这对我来说也是不易做到的。我早年的记忆力特别好,就算将东西随处乱丢,也不会对工作有任何影响。这一美德的培养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个毛病是从小形成的,根深蒂固,我想改正,但收效一点儿也不明显,毛病总是一犯再犯。因此,我几乎都要放弃这个计划了,既然一个人在这方面实在有所缺陷,那不如就随它去吧!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向我的铁匠邻居购买斧头的故事。这人想要一把整个斧体都磨得像斧刃一样光亮的斧头。铁匠答应了,说只要他帮忙摇动磨刀的砂轮,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于是,这个人就帮着铁匠做了。铁匠认真地将宽阔的斧体紧紧地压在砂轮上,可是这样一来,摇动砂轮就显得十分费力,很快,他就不耐烦地跑过来看看斧头磨得如何了。最后,这人放弃了,想就这样买走斧头算了。铁匠却对他说:“不,您继续摇,继续摇,我们一定能把它磨光亮,您看现在才只磨出了亮点。”那人回答说:“没错,我要的正是带亮点的斧头。”

        其实,很多人都碰到过这种情况,因为缺少了一股坚持到底的毅力,就像我一样,不知道在去恶从善的过程中打破旧习惯形成好习惯有多困难,便想要放弃,于是便拿“带亮斑的斧子就是最好的”这样一个结论来说服自己。还有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东西也在向我不断地暗示,比如,我这样极端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纨绔的习气,要是让人知道了,定会嘲笑我;再如,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美和极致,那可能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和憎恨;再如,人无完人,真正的仁爱之士应当让自己存在一些缺点,以免让自己的朋友们感到难堪。

        说实话,改正“秩序”方面的陋习实在很难做到,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力的衰退,我越来越明显地感到“秩序”的缺陷是多么不便。总体来说,我虽然没有像自己期望的那样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而且与它还相差甚远,但总比未曾努力尝试过要快乐幸福得多。就像那些靠临摹书法而使自己达到完美的人一样,虽然最终没能达到他所临摹的帖子那样的境界,但通过努力,他的书写得到了修正,并且越来越熟练,字体写得也越来越清秀整齐,易于阅读。

        我的子孙们应该明白,正是以上这个小小的方法,再加上上帝的庇佑,才使你们祖先的一生能如此幸运,并在活到七十九岁高龄时还能写自传。有生之年,我的命运会发生什么样的逆转,只有上帝知道。即使噩运来袭,只要想想往的日幸福快乐,便能坦然面对。“节制”使他常年健康,至今体格健朗;“勤勉”和“节俭”使他早年一改窘境,之后积攒下丰厚的资产;拥有知识使他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并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赞誉;“真诚”和“公正”使他赢得国家的信任,有幸担当国之重任。尽管这些道德还未曾达到完美的境界,但总体上影响了他的性情,使他变得心平气和,谈吐令人愉悦,让他在同伴中深受欢迎,甚至连青年朋友也乐于同他交往。因此,我希望我的子孙也会以我为榜样,从中获益。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计划中竭力避免宗教问题,事实上,我的计划中并非完全没有涉及宗教,但也绝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特定教派的明显的教义。我相信我的方法有它一定的效果和优越性,能够为不同的教派人士所用,而且我早就计划要将我的这一方法公告于世,所以就更不能因为教派问题而使它有争议和招致反对。

        道德的艺术

        我曾设想,要对每一种道德都作出点评,指出它的好处以及抛弃它所带来的坏处。这本书当命名为《道德的艺术》,因为它告诉我们如何获得道德,这跟单独劝人从善的说教完全不同,那种方法既不会给人以启示,又不会指明方法。正像《圣经》里的那个使徒一样,不过是个口头慈善家,他不告诉那些挨饿受冻的人该如何或在哪里获取衣服和食物,而只是告诫他们要吃饱穿暖。

        我打算写作和发表的计划却一直未能实现,但我确实一直在为此做着准备,我不断地记下一些简短的感想或推论,以备写作之用,至今这些东西还保留着一部分。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我不得不忙于个人事务,后来又效力于国家事务,写作计划便一直耽搁了下来。我认为这应该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全身心投入进去才能完成。可是万万没想到,一连串的事务让我无暇脱身,使得计划拖延至今。

        在本篇中,我想强调这样一个理论:如果单单考虑人的本性,不道德行为是因为受到禁止才没有产生危害,之所以受到禁止,正是因为它们是有害的。因此,每个人都有崇尚高尚的一面,都想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幸福和快乐。从这种情况来看,我想尽力让年轻人相信,没有什么能比诚实、正直等道德品质更能令人发家致富的了(世上如此多的富商贵族、王孙贵族,他们都需要用诚实来处理事务,然而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那些道德项目,起初我只列出了十二项。当时,有一位教友会的朋友出于善意告诉我,说人们认为我很自负,这种自负经常在我的言谈中表现出来,例如在讨论问题时,我并不只限于证明我的正确,而是盛气凌人地压倒对方,有时候甚至咄咄逼人。为了让我相信这一点,他还举了一些例子。从那时起,我便决心克服这种愚蠢而狂妄的行为,因此在道德项目中又加了一项“谦虚”,并赋予它更为广泛的含义。

        我不能自我吹嘘,说自己在道德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我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做得很好了。我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则,即不许当面直接表达和别人相反的意见,不可断然肯定自己的意见。我甚至延续了“君托社”所定的老规矩,禁止自己使用绝对肯定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当然”“毫无疑问”等,取而代之为“我猜想”“我估计”“我想某件事可能是这样”或者“就目前情况看,我觉得……”当我认为别人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时候,我不会针锋相对地驳斥他,也不会马上指出其荒谬之处。在我回答他时,我会先肯定对方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是正确的,然后指出它在目前这种状况下“似乎”“好像”有些不同,等等。很快,我就发现了这种说话风格所带来的好处,这让我跟别人的谈话比之前更加融洽了。由于我总是谦逊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便很容易接受,很少反驳。这样一来,即便是我说错话的时候,也不会感到羞愧和懊悔;而当碰巧说对了的时候,就更能说服别人放弃他们的错误观点,进而站到我这边来。

        起初,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别扭,因为它不符合我的本性,但最后竟然逐渐变得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人们不曾从我嘴里听到过一句武断的话。我之所以在建立新制度和废除旧制度的提议中获得广大市民的支持,乃至后来成为议员,并在议会中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都要归功于这一习惯(除了我正直的品格外)。因为我不善辞令,更不是一个能说会辩的演说家,讲话时踟蹰而又不甚准确,但我仍然能获得人们的广泛支持。

        事实上,在我们天生的种种品性中,恐怕没有比“骄傲”更难克服的了。尽管我们试图将它乔装打扮,拼命与它斗争,甚至想把它打入十八层地狱,但它仍然不会销声匿迹,时常会露出本来面目。也许就在这本自传中,你也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尽管我自以为已经将这个坏家伙完全剿灭。看,我现在似乎又在骄傲了。

        一七八四年写于巴西)

        一七三一年五月十九日,在图书馆读历史时而引发的感想。

        世界大事,诸如战争、革命等,全是由政党推进及影响而发生的。

        这些政党的观点代表着他们当前的共同利益,至少他们认为是当前的利益。

        不同政党的不同观点却引起了极大的混乱。

        当一个政党在执行一个总计划时,党内每个成员的心目中都怀揣着其个人利益。

        一旦政党达到了它的总目标,每个成员就开始一心一意地要求得到他们的那一份。这些个人的利益错综复杂,相互矛盾,把一个政党分成许多派别,结果招致更大的混乱。

        不管他们嘴上如何辩驳,政界中很少有人是纯粹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从事公共事务的;尽管他们行为的结果确实是有利于国家的,但这也是本着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是分不开的这一原则的,而并非出于尽忠报国的至诚。

        为人类的利益而从事公共事务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在我看来,目前十分有必要将各国有德行而又善良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定名为“联合道德党”,并订立一个妥善、合适而又明智的党章,在它的指导下,这些善良而明智的人服从于它,他们比普通人遵守一般法律更为自觉。

        目前我认为,无论是谁尝试了这项事业,并能胜任,那么他必然能使上帝喜悦,进而将这一事业推向成功。

        ——本杰明·富兰克林

        我心中一直反复思考着这一计划,以便一得空闲就加以实施。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会不时地将心中想到的东西记在纸上,现在这些笔记大多遗失了。但有幸我还是找到了一张本打算作为纲领的文件,我想,里面包含了人们所知道的各种教派的精髓,因此,它摒弃了一切可能引起各种教派信徒反对的东西。原文如下。

        天地间只有一个造物主。上帝运用天道统治全世界。

        人应当用崇拜、祈祷和感恩来敬拜上帝。但是上帝最喜悦的行为是与人行善。

        灵魂不灭。

        不论在今生抑或来世,上帝必赏善罚恶。

        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在初期应该只在单身的年轻人中发展成员和传播教义;每一个被发展的成员不但要宣布同意这些纲领,还要按照之前的方法经过十三个星期的道德实践锻炼;组织在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应该对外保密,以防止不法人士浑水摸鱼;每个成员有义务在亲友中物色聪慧而有修养的年轻人,小心谨慎地逐步向他们宣传这一计划;为了能够让成员们的利益、事业和成就得到进步,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帮助、支持和切磋;为了有所区别,我们将该组织命名为“自由安逸社”。所谓自由,是指经过道德实践并养成习惯后,能够摆脱罪恶的统治而获得自由。尤其是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后,人们便可以免于债务的束缚,无债一身轻,不再成为债权人的奴隶。

        有关这项计划,我所能回忆起来的就这么多了。此外,我记得曾分别向两个年轻人详述了我的计划,他们听后激情万丈,表示接受。但当时的我生活困顿,无暇兼顾个人业务之外的任何事情,于是这一计划只得推迟。再后来,我被公私两方面的事务缠身,这项计划一再推迟。直到现在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可是却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实施它了,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一项可行的计划,因为将许多善良的公民组织起来必定是有益的。而且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没有气馁过,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有才能的人可以改变许多事,要想在人类活动中成就一番事业,只要他能率先制定出一个周密的计划,不再消磨时间,并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研究计划的事业中,就能有所成就。

        一七三二年,我首次出版了我写的那本名叫《理查·桑德斯》的年鉴,并连续出版了二十五年,人们一般称它为《穷理查年鉴》。在编写此书时,我尽力使内容实用且有趣,因此广受读者的喜爱。这本书十分畅销,每年能卖出一万册,我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报酬。当时很多人都读此书,本州内几乎人手一本,而且他们几乎只买这一本书。我认为这是指导人们的一种十分实用的方法。因此,我在节日和其他重要日子之间的空白处写上箴言,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培养勤勉和节俭的美德,并将其当作发家致富的手段。要一个穷困之人总保持诚实是一件困难的事,用年鉴中的箴言来说,就是“空袋子难以站直”。

        这些箴言包含了古今世界各个民族的智慧,我将它们收集起来编撰在一起,附在一七五七年的卷首,就像一个智慧老人对着参加拍卖会的人发表演说。将分散的箴言集中起来能让人印象深刻,因此,箴言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并陆续在欧洲大陆各国的报纸上转载。在英国,人们把箴言印在一张大纸上贴在家里的墙壁上;在法国有两种译本,教士和绅士们竞相购买,然后免费赠送给贫穷的教友和佃农。由于该书劝导人们不要把钱浪费在购买外国的奢侈消费品上,没想到在宾夕法尼亚州发行几年后,该州市场上流通的钱币竟然有所增加。对此,人们相信本书有着一定的功劳。

        我还把报纸当作教育人们的一种工具。为此,我的报纸上常转载《观察者》和其他关于道德方面的文章摘要,有时也会刊登我自己写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本来都是为“君托社”的讨论而写的。记得有一篇是采用苏格拉底的对话体写成的,用以证明一个邪恶之人,无论他的才能有多高,也无法成为通情达理、明辨是非的智者。还有一篇是关于自我克制的论述,用来指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通过实践将道德培养成习惯,还要摆脱与之相反的任何邪念,只有这样,道德才能得到巩固,贯彻始终。这些文章大概刊登在一七三五年年初的报纸上。

        在办报的过程中,我尽量避免刊登那些有诽谤和攻击意味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各个报纸上,实在有损国家的尊严。当作者要求我刊登这类文章时,他们总是找种种借口,说报纸就是一辆公共马车,谁出得起钱谁就有权得到一席之地。而我则这样回答,如果他肯出钱,那么我可以为他印成单行本,由他定印数和发行,而我坚决不承担诽谤他人的责任。我曾向订户们保证,要始终为他们提供既有用又有趣的文章,因此,我决不允许我办的报纸上出现私人的恶意争吵、中伤的文章,这对订户不公平。

        眼下,许多报商为了自己的利益毫无顾忌,允许某些人的恶毒用心,刊登造谣中伤的文章,对我们中最优秀的人进行恶意攻击,从而达到挑拨离间,引起斗殴的目的;更有甚者,十分不谨慎地刊登文章,对邻邦政府进行谩骂攻击,有的还针对我们的盟国,这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我提到这些,是为了给那些年轻的办报人提个醒,应当坚决杜绝这类行为,不要做那些不光彩的事,玷污出版业,让报业蒙羞。希望他们从我的事例中明白,整体来说,像我这样做并不会有损自身的利益。

        一七三三年,我派了一名工人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去,那里需要一家印刷店,我给了他一台印刷机和一套铅字,并跟他签了一份合伙经营的协议。根据合同,我负责三分之一的费用,并抽取三分之一的盈利。这个工人有见地,人也诚实,只是对记账一无所知,有时候,他给我寄来了汇款,却忘了给我账单,这让我始终搞不清楚我们合伙经营的状况。直到他去世后,印刷店由他的妻子接管,经营才步入了正轨。这个女人生于荷兰,听说那里的公共教育包括会计知识,她不仅给我寄来清楚明了的经营状况报告,而且以后的每个季度都定期给我寄来精确的收支报告。在她的经营下,印刷店的业务蒸蒸日上,她不但成功地将孩子们抚养成人,而且在合伙期满后,还买下了我的印刷店,等儿子能独立经营后便交由儿子打理。

        我提起这个故事,是想给年轻的女性们一个忠告,即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有多重要。万一有一天守了寡,这门知识无论对她自己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比唱歌跳舞有用得多,不但可以避免被奸诈之人欺骗,还可以靠着已建立起来的商业联系继续经营,直到儿子长大成人有能力继承和掌管事业,继续发家致富。

        一七三四年,从爱尔兰来了一位年轻的长老会传教士,名叫海姆菲尔,他声音洪亮,布道时经常自由发挥,演说十分精彩,将其他教派的人也成批地吸引了来,因此颇受人尊敬。我也是他忠实的听众之一,他讲的布道很少有教条的束缚,而是劝人如何行善,或按照宗教来解释何谓善事,这让我能听得进去。不过,我们这里的长老会却自命正宗,不赞成他的传道,那些老派的牧师更是联合起来,在宗教会议上控告他宣扬异端邪说,以禁止他传道。

        我成了他热烈的支持者,而且尽我最大的能力将所有支持他的人联合起来,为他而战,并一度有望获胜。我们双方展开的是笔战,尽管这位传教士口才很好,但笔头功夫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为他执笔,写了几本小册子,有一篇文章发表在一七三五年的《公报》上。这种小册子和当时其他有关争论的小册子一样,虽然一时间引来不少读者,但很快就过时,再无人问津,因此恐怕已经找不出一本来了。

        就在双方激烈地竞争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让这位年轻牧师的事业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原来,在对立阵营中,有个人听了牧师讲的一篇饱受赞誉的报道后,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读过,或者至少是曾经读过一部分,于是他精心查找,最后在英国的评论上找到了出处,引自福斯特的谈话集。这一发现,使得我们阵营中的一些人开始厌恶这位年轻的牧师,于是不再支持他,这让我们在这场论战中很快就败下阵来。但我始终支持他,我宁愿听他从别人那里照搬而来的优秀的布道,也不愿听一个人自创的毫无益处的布道。后来,他坦言他所讲的布道没有一篇是自己写的,因为他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场论战失败后,他便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碰运气了,我也离开了这个教会。之后许多年,尽管我照常捐资支持教会的牧师,但再也不会参加教会的活动了。